【追思】
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
8月27日,中國工程院院士,我國攔截低空超低空目標導彈、攔截掠海目標導彈及陸軍野戰(zhàn)防空導彈的開拓者——于本水,與世長辭,享年91歲。60多年來,于本水一直從事防空導彈研制工作,為我國第一代至第三代防空導彈的研制殫精竭慮,奉獻終身。生前,他曾經多次表示:“我的夢想,就是為國家研制先進的國防裝備?!?/p>
于本水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供圖
1960年,于本水以優(yōu)異的成績從莫斯科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(yè)學成歸國,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(今中國航天科工二院),投身防空導彈事業(yè)。
當時,我國引進了“543”導彈——該型導彈技術水平很高,仿制工作困難重重?!澳菚r,新中國成立才10多年,科學技術和工業(yè)基礎都很落后,仿制出尖端的防空導彈非常困難。”于本水曾回憶說。
1961年,于本水被任命為導彈總體組副組長。他和同事們深入沈陽一線生產基地,廢寢忘食、挑燈夜戰(zhàn),解決導彈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問題,同時學習導彈生產工藝知識。
1964年,“543”多發(fā)實彈打靶成功,完成生產定型。1965年,我國“紅旗一號”防空導彈仿制成功,次年完成生產定型,實現了地空導彈的從無到有!
與此同時,我國也進行了“543”改進方案的論證,提出“紅旗二號”小改和“紅旗三號”大改兩套方案。于本水主要負責“紅旗三號”。
1965年,“紅旗三號”模型遙測彈飛行試驗圓滿成功;1967年5月,獨立回路遙測彈飛行試驗成功。20世紀70年代末,“紅旗三號”定型,成為我國第一型具有攔截SR-71高空偵察機能力的防空導彈。
在同事們眼里,于本水“會變戲法”。
1982年,低空、超低空型號導彈在試驗基地進行飛行試驗。在一次測試中,導彈發(fā)生異常振動。于本水憑借豐富的經驗,推斷故障源于導彈發(fā)射筒蓋形變導致的共振,建議換一換“帽子”。果然,換了“帽子”之后,導彈發(fā)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,基地總工程師不禁豎起大拇指:“老于,神了!”
于本水還承擔了我國第三代導彈武器系統研制工作。在年屆六旬之際,他先后擔任艦空導彈系統副總師和野戰(zhàn)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總設計師。
從陸地轉向海防,極富挑戰(zhàn)性和開創(chuàng)性。在于本水看來,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,“客觀上要求總體與各分系統協同一致,形成集智攻關的合力”。
為了攻克導彈的重大關鍵技術,小到彈上零部件的生產質量控制,大到全彈的試驗,于本水都一絲不茍地全程參與。他這種“嚴慎細實”的作風,也深深影響到研制團隊的每個人。
經過多年艱辛努力,于本水帶領艦空導彈研制團隊攻克了數項重大關鍵技術。該項目后來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、國防科學技術獎一等獎。
于本水很重視培養(yǎng)航天人才,總是把發(fā)現、使用人才放在重要位置。2024年9月,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黨委書記前去探望病重住院的于本水,夫人朱小泉遞過來一張字條,上面寫著“將二人共同儲蓄的100萬元用于支持單位鼓勵青年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”。原來,于本水早就與家人商定了這一捐贈方案,生病時還一直惦念著。
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草擬了基金管理制度。那時,于本水的身體狀況有所好轉,他坐在輪椅上仔細閱讀了相關材料,高興地說:“好好好!不錯!”
“我的一生干了一件事,就是從事防空導彈的研制工作,我這一輩子干這事,無怨無悔。”每每談及于此,于本水的眼中總是閃爍著光芒。
《光明日報》(2025年08月30日 04版)